- 北京服装学院是一所有着深厚家国情怀和鲜明办学特色的时尚高校。学校前身是1959年2月创建的北京纺织工学院,1961年7月更名为北京化学纤维工学院,1987年2月改扩建为北京服装学院,是我国第一所公办服装高校。1998年,学校划归北京市管理。2019年由理工院校转为艺术院校,2020年明确为北京市高水平特色型大学。 详情
您的位置: 首页 > 学校概况 > 学院简介
北京服装学院简介
北京服装学院是一所有着深厚家国情怀和鲜明办学特色的时尚高校。学校前身是1959年2月创建的北京纺织工学院,1961年7月更名为北京化学纤维工学院,1987年2月改扩建为北京服装学院,是我国第一所公办服装高校。1998年,学校划归北京市管理。2019年由理工院校转型为艺术院校,2020年明确为北京市高水平特色型大学。
学校秉承“与美同行”的校训,面向纺织服装、时尚和文化创意产业前沿,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坚持艺工融合、产业导向的办学特色,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重要项目、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和人们美好生活需要,持续完善高质量时尚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努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思辨能力、科技素养和创新精神的行业优秀人才。
学校设有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服饰艺术与工程学院、材料设计与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时尚传播学院、时尚管理学院、美术学院、人工智能与创新设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前沿交叉研究院、国际学院等二级学院,在服装服饰领域的学科和专业建设水平国内领先。共有全日制本硕博在校生7000余人,其中本科生5600余人,硕士、博士研究生1400余人。
学校现拥有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个“服装学”北京市新兴交叉学科建设平台项目,覆盖经济学、文学、历史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7个学科门类。学校设计学2019年被评为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排名前3%至7%,艺术设计在全国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中排名前3%。2024年,学校获批审核增列且需要加强建设的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及“设计学”博士学位授权点。
学校现有本科招生专业23个,其中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4个专业获批教育部“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个专业获批“双万计划”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2024年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3个专业获评A+、7个专业获评A,其中4个专业跻身全国前十强。学校创新创业氛围浓厚,毕业生自主创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5%以上,涌现出了例外、Grace Chen、UOOYAA、熙上等众多具有行业影响力的设计师品牌,是活跃在行业前沿的创新力量代表。
学校拥有一支政治坚定、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868人,其中专任教师656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比37%。多人入选国家级人才、北京学者、青年北京学者、北京市战略科技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市级百千万人才工程、长城学者培养计划、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四个一批”人才、北京市海外高层次人才等,多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多人担任国家级教学团队负责人、市级创新团队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国家重点技术研发项目负责人等,汇集了包括“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中国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中国珠宝首饰设计大师”在内的众多行业领军人才和学者。
学校设有教育部研发中心1个、北京市研发中心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3个、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北京技术转移中心1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首都科技条件平台1个。在国家体育总局、中国残联、北京冬奥组委会等指导下,分别建设北京服装学院国家冬季运动服装装备研发中心、无障碍服装研究中心、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制服装备研发实验室,研发的高性能比赛服攻克核心技术,助力中国体育代表团获得多项金牌。与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共建“北京未来设计实验室”,聚焦关键技术问题,推动产业创新发展。与北京化工大学共建安全防护用功能高分子材料联合实验室,与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共建阻燃纤维材料实验室,自建纺织行业阻燃聚酯纤维及其纺织品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科研平台,阻燃纤维材料及功能聚乳酸材料的科研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学校立足学科前沿,设立服装科技研究院、服饰文化研究院、中国生活方式设计研究院、时尚研究院、运动时尚创新研究院、新时代中国美研究院、敦煌服饰文化研究暨创新设计中心、李之檀先生服饰文化研究中心等机构,产出大量原创科研成果。学校建有“全国十佳特色博物馆”-民族服饰博物馆,具备全国高校唯一的“织绣”和“皮革”文物修复资质,入选首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在传承民族服饰文化、促进民族团结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教师承担国家、省部级及各类科研项目2300余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含单列学科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艺术基金项目90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1项。有效授权专利600余件,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2005年至今累计4项)、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140余项。我校主办学术期刊《艺术设计研究》自2017年起连续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2022)》艺术学核心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
学校主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先后承担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200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群众游行活动、2014年APEC领导人会议、2016年里约奥运会、2018年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201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和群众游行、2020年东京奥运会、202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2023年中国-中亚峰会、杭州亚运会、成都大运会、哈尔滨亚冬会等服装设计工作,以及有关行业系统具有特殊要求的服装设计,如神舟七、九、十、十一、十三、十五号系列航天服饰及舱内用鞋、南北极科考队手表、国家队射击服、新式外交服装、学位服等重要设计创新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
学校积极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和行业产业发展,助力北京时尚城市建设,联合主办中国国际时装周、北京时装周等时尚前沿活动,深化与朝阳、海淀、通州、平谷等各区合作,连续发布《北京时尚产业发展蓝皮书》。聚焦行业产业转型发展,与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等产业聚集地开展战略合作,建立多个实践教学基地和校企研发机构。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外交人员服务局等机构,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国垒球协会等协会组织,以及安踏、迪尚、爱慕等企业开展合作,整合资源、协同创新。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开展“新时代中国乡村劳动者服装设计暨美好生活时尚工程”、打造“电站美术馆”、“非遗艺苑”典型案例,引领时尚从个性表达走向国家形象表达,受到广泛好评。
学校始终坚持国际化办学,与英国伦敦艺术大学、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法国时尚学院等40余所国际知名院校签署合作协议。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艺术类人才培养特别项目、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以师生互访、国际课程、联合工作坊、联合展览展示等多元内容深化务实合作,培养具有宽广视野的国际化创新人才。13名教师在时尚、设计领域国际组织中任主席、秘书长、委员。发起国际首饰设计高校联盟,主办国际青年设计师邀请赛(IYDC)、北京国际首饰艺术展、“设计马拉松”、“意大利制革之美”等高规格国际赛事、展览及论坛活动,影响力辐射200余个国家和地区。在2023年QS世界大学艺术设计学科排名中,我校位列中国内地第8名。在全球知名商业杂志《CEOWORLD》发布的2020年全球最佳时尚学院排名榜中,名列中国第1名,在BoF世界一流时尚院校排名中,位列全球第19名、中国第1名。
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打造具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准的时尚教育高地。下一步,学校将紧密围绕国家需要、首都发展、产业变革,持续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时尚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时尚高校,为新时代首都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撑,为建设教育强国首善之区贡献北服力量。
(2025年6月更新)
重要通知
- 关于开展2024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的通知
25-05-30 - 关于2024年申请增设新专业的公示
24-08-25 - 关于开展2023届本科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的通知
24-04-02